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理论内容
(1)培养组织成员的自我超越意识。“自我超越”包括三个内容:一是建立愿景(指一种愿望、理想、远景或目标);二是看清现状;三是实现愿景。即组织中的每一成员都要看清现状与自己的愿景间的距离,从而产生出“创造性张力”,进而能动地改变现状而达到愿景。原先的愿景实现后,又培养起新的愿景。随着愿景的不断提升,又产生出新的“创造性张力”。显然,组织成员的自我超越能力是组织生命力的源泉。
(2)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人们的思想方法、思维习惯、思维风格和心理素质的反映。一个人的心智模式与其个人成长经历、所受教育、生活环境等因素密码有关,因此并非每个人的心智模式都很完美。人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就能弥补自己心智模式的缺陷。
(3)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源自个人愿景,它是经过各成员相互沟通而形成的组织成员都真心追求的愿景,它为组织的学习提供了焦点和能量。
企业只有有了共同愿景,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推进企业不断地发展。
(4)搞好团体学习。组织由很多目标一致的团队构成。“团体学习”指每一团体中各成员通过“深度会谈”与“讨论”,产生相互影响,以实现团体智商远大于成员智商之和的效果。它建立在发展“自我超越”及“共同愿景”的工作上。
团体是企业的基础,每个团体的“团体学习”都搞好了,企业才更有竞争力。因此,“团体学习”比个人学习更重要。
(5)运用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指以系统思考观点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其核心就是:从整体出发来分析问题;分析关键问题;透过现象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系统思考是见识,也是综合能力。这种见识和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逐渐形成。
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设计和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的区别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概括为一种支持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各种资源、关系、工具和情景性任务的组合。 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有人认为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学习环境的设计。 显然,这忽视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这是一种本末倒置。建构知识的意义--这是建构主义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建构主义追求的最终目标。但是意义的建构是要由学习者自己完成--学习者在适当的学习环境下通过自主学习才能完成。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才是对所学知识实现意义建构的内因,学习环境只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外部条件,是一种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设计理想的学习环境是必要的,因为这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但是更应重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设计,因为缺少这种自主学习,就是有再理想的学习环境,意义建构也无从说起。
O(∩_∩)O~希望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