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有什么传统小吃?

一、承德有什么传统小吃?

承德盛产荞麦,《承德府志》载:“荞麦于山田尤宜。《广群芳谱》曰:‘北人日用以供常时,农人以为御冬之具’”。这足见当时北方及承德一带农人是以荞麦做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宋代诗人陆游还曾有“荞麦漫漫连山路,豆荚离离映版扉”诗句,极言荞麦之盛。

用荞麦面做的碗坨是承德地方传统风味小吃,已有200多年历史。 乾隆年间,皇帝巡幸热河时,二仙居的煎碗坨深受后妃们的喜爱。卖碗坨的为了讨好后妃们,就把碗坨装到一个精美的盒子里,带到避暑山庄叫卖,碗坨的身价也随之提高了。 承德二仙居一带,碗坨做的最好的要数人称“坨碗王”的王老三。他从清末起就以制作碗坨为业,他做的碗坨选料精,做工精细,煎的透,人称“二仙居的碗坨煎透了”。他去世以后,这门技艺由他的后人传了下来。至今仍然深受国内外游客的欢迎。现在,由于城市综合整治,二仙居的小吃摊没有了。但是,在承德的大小饭店,你都会点到这道承德传统小吃。

碗坨的制作方法

原料:乔面2500克,绿豆2500克,五香面、花椒面、适量。

工艺:分为和面、熬煮、成型三道工序。

1、和面:将乔麦面、绿豆粉和五香面、花椒面掺在一起用温水洇湿,直到手抓成团时,再用手沾水,把面攥成糊状,然后兑水揣面,到面成稀糊状为止。

2、熬煮:将和好的面下锅熬煮并不停的搅动。开锅后再兑温水不停的搅拌,直到满锅的小气泡形成一个大气泡,把勺子立在锅中间勺子不倒时即可出锅。

3、成型:将熬好的乔面倒入一个一个的大碗内,晾凉后,切成薄块放入饼铛上煎透,在煎好的碗坨上浇麻酱、蒜汁、醋、酱油、香油,用小叉子叉食。

美食特点:营养丰富,酸辣鲜香,外焦里嫩,滑嫩筋道,是经济实惠的大众化美味食品,吃起来别具风味,食欲顿增。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二、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来自:

三、中华民族一共有多少个传统节日?有哪些传统节日?

1,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除夕”在古时有“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年终”等别称。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2,春节,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也叫“大年初一”。

3,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4,清明,时间:阳历四月五日,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5,端午,时间:农历五月初五。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6,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7,重阳节,时间:农历九月初九。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