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信息化智能化战争
信息化智能化战争是科技发展下战争形态的重大变革,具有鲜明特点和深远影响,需从多方面辩证看待。
优势与机遇
作战效能提升:信息化强调信息的收集、传输和利用,核心是信息优势,极大提高了战争的速度、精度、灵活性和控制能力。智能化让决策、指挥系统具备自我学习等能力,使作战指挥和决策自动化、智能化,增强了决策科学性和准确性。
战争动员高效: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有强大渗透力和联通性,军民一体、平战一体特征明显。只要掌握技术和军事知识,人人都可能成为战斗员,能实现更广泛的战争动员,为战略战术运用提供人员基础,提升动员效率。
作战协同创新:科技赋能催生了自主协同作战模式,包括智能赋能的自主协同、广域泛在协同、人机深度协同和数智驱动协同等,推动作战方式转型升级,提升作战整体效能。
挑战与问题
技术依赖风险:信息化智能化战争高度依赖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一旦技术系统遭受攻击、干扰或出现故障,可能导致作战指挥失灵、武器装备失控等严重后果,影响作战行动。
人员素质要求高:要求作战人员具备较高科技素养和专业技能,能够熟练操作和运用信息化智能化装备及系统。同时,对指挥员的决策能力和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伦理道德问题:智能化武器的自主决策和行动可能引发伦理道德争议,如如何界定战争责任、避免误杀无辜等。
应对策略
加强技术研发:持续投入资源进行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竞争力,确保在战争中掌握主动权。
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军事人才培养,提高官兵的科技素养和作战能力,使其能够适应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的需求。
完善战略战术:深入研究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发展适应新型战争形态的战略战术。
加强国际合作:在国际层面共同探讨和制定相关规则和标准,规范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的行为,减少潜在风险和冲突。
一谈: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和数智化的区别
在探索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和数智化的概念差异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它们各自的定义。数字化是将复杂信息转化为可度量的数字和数据,通过计算机处理实现统一管理的过程,如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所描述的那样,它是将信息转换为二进制格式,便于计算机操作。
智能化则超越了纯粹的数字处理,它涉及到计算机网络、大数据等技术,使事物具备感知、记忆、思维、学习和决策的能力,呈现出拟人智能特性,如具备感知外部世界并自我调整的行为。智能化强调的是信息处理的智能行为,而非仅仅的数据处理。
自动化是机器在无人干预下遵循预定程序执行任务的过程,它延伸了人类的工作能力,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和《自动化(专概论》所阐述的,自动化是基于程序指令的自动操作,包含模拟智能活动的广义定义。
信息化更侧重于信息的培育和应用,它涉及到产业结构的转型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比如国家信息化的含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和生产力的提升。信息社会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被称为信息化生产力。
数字化与自动化在基础层面有关联,数字化是信息处理的第一步,而自动化则依赖于数字化的数据。信息化则是对数据的进一步提炼和处理,强调信息的价值和流动。自动化与信息化则互相支持,自动化是信息化的基础,而信息化推动自动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总的来说,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和数智化是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它们共同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但各自侧重的领域和功能有所不同。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应用和推动这些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