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片,中国的AI技术在世界上是怎样的水平
从去年开始,人工智能再次迎来了发展历史上的“大年”,资本、人才竞相追逐,企业、应用遍地开花。但随之而来的质疑声音也不断增多:中国AI技术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大火的AI背后究竟有多少泡沫?AI高速发展的人才短板如何补齐?我们所担忧的伦理、隐私安全会不会被突破防线?
在中国新闻社旗下财经新媒体中新经纬3月28日即将举办的第五届财经中国V论坛上,这些问题您都会找到答案。当天,10余位业内专家将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的现实与图景。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院长刘刚向中新经纬介绍,人类历史上共有三次人工智能热潮。第一次人工智能热潮以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为起点,提出要用人工智能替代人智能。第二次人工智能热潮大概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神经网络算法备受追捧。当前这次人工智能热潮兴起,则是因为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
“发展人工智能有三个要素,分别为数据生态、计算能力和算法。现在来看,我们国家的算法同发达国家相比是滞后的,但数据生态和计算能力是走在国际前沿的。尤其是在应用层面,我们是走在前面的。”刘刚说。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李春平对中新经纬表示,整体来说,这两年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比较快,首先国家比较重视,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上。应用方面的发展势头也很好,在制造业转型和产业升级上的技术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层面还是有些滞后。
对于当前对AI泡沫的质疑,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当前这波人工智能热潮确实存在一定的泡沫和虚火,但并没有人们担心的那么严重。“人工智能现在还处在正常的发展阶段,新东西出来以后,人们一窝蜂扑上去可以理解。尤其是对于投资界来说,他们有不成文的规定,新方向一定是不能错过的。”他说。
刘刚也表示,任何一项技术在刚出现时都伴随着泡沫,泡沫实际上有助于这个行业的初期发展。AI行业目前就处于这种震荡期,我预想它会逐渐收敛,投资也会走向理性。
资料图 来源:中新网
针对AI行业存在的人才缺口问题,李春平认为,从人才培养上来说,目前人工智能只属于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学科部分,短期内人才培养要达到行业需求还有一段距离。他同时也指出,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高校正在加大培养力度,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工程能力也很不错。
刘刚则认为,目前人才的培养还很难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我们的教育总是滞后于产业,往往是产业走在前面,需要哪些知识和人才再反馈回高校,然后学校再培养。这就造成了现在很多人工智能企业在扩张过程中必须兼并公司才能获得人才。但也能看到,高校正在加强这方面的规划,可以预见的是相关人才会很快填补市场空缺。”
除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缺口,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就业、隐私保护等问题也是业界关注的焦点。刘刚指出,每次出现技术变革的时候,人们都会思考这个问题,尤其是AI的发展最终会导致失业的说法更是增加了人们的恐惧。“我认为没必要过多担心。”他进一步举例说,农业时代的人口其实很少,20世纪50年代后人发,但那时候技术也在飞快进步,所以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其实是正相关的关系。再比如,机械制造出现以后,也有人担心这会使人变懒退化,但实际上也没有。“这里面可以总结出来的规律是技术的出现不会使人丧失劳动能力,因为我们有更多时间去从事更高级别的活动。”
李春平则认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结合较为紧密,涉及到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在这些领域也需要制定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予以约束,确保技术能够得以正确利用。
你好!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如今已经从技术突破阶段,向商业化阶段加速迈进。随着AI技术的不断提升,巨头资本的大力投资,国家政策的扶持等因素,都为中国的芯片行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AI芯片可灵活运用于场景分类、智能识别中,发挥其本地实时运算的优势,加速行业产品升级,以及将可快速应用在智能摄像头、新零售以及智能营销等市场,此外,也为中国的传统制造业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总的来说,其行业发展的潜力十分之大。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
望采纳谢谢!
祝生活愉快!
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人工智能(AI)领域的主要参与者。这不是研究员或学者的预测,而是中国政府制定的政府政策。国务院于去年7月发布的文件显示,无论在研究还是应用方面,中国要在未来12年内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AI实践者。
世界各国政府也都在忙着支持AI创新,但没有任何国家像中国那样发表了整体计划。更重要的是,中国有能力把事情做好:中国政府能够以西方民主国家不可能的方式施行这些政策。
人工智能为什么能促进半导体行业的发展?
1.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令人瞩目,从身份证芯片到MP3时代,再到山寨机、平板电脑,以及现在的品牌手机和平板,众多中国芯片企业纷纷崭露头角。
2. 在第四届互联网产品创新大会上,国新风险投资执行董事孙加兴提到,技术要素从计算到计算+通信,再到计算+联接+感知不断演变。目前,芯片产业正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阶段,但其市场前景仍然被看好。
3. 芯片是半导体元件产品的总称,也是集成电路的载体。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2018年全球半导体营业市场规模达到4779.4亿美元,同比增长15.9%。预测2019年全球半导体营业市场规模将达4901.14亿美元,同比增长2.6%。
4. 尽管美国、韩国等国家的半导体行业竞争力较强,但中国半导体产业仍有不少短板,如高精尖芯片依赖进口,关键基础性知识产权积累不足,导致在核心基础技术和芯片设计上容易受制于人,市场份额不到全球15%。
5. 2018年,中国集成电路产品大量依赖进口,进口金额约合3120.6亿美元,同比增长19.8%,而出口金额仅为846.4亿美元,进出口额逆差扩大至2274.2亿美元,同比增长17.47%。
6. 业内人士指出,国内半导体技术相对落后,严重依赖海外技术,这在全球去全球化趋势下,无论是商业利益还是国家安全,都迫切需要开发自主产品。
7. 赛灵思人工智能业务资深总监姚颂表示,要制造好芯片,需满足四点:能用、好用、爱用和离不开,同时我国需加快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发和应用。
8. 赛迪智库电子信息研究所研究员王哲指出,预计到2021年,全球人工智能芯片市场规模将达52.2亿美元,年均增长符合率超过50%。
9. 芯片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部件,在技术驱动和需求牵引下,市场增长有望实现逐年扩大。近年来,众多国内外科技企业都在积极布局人工智能芯片。
10. 由于国内早期布局,国外在芯片生态上并未形成垄断,促进了大量人工智能创业企业的诞生,如地平线、深鉴科技等。
11. 国内人工智能芯片已有部分成熟的商业货架产品和应用,广泛分布在金融证券、商品推荐、安防等领域。
12. 自智能手机诞生以来,供应链厂商不断引入新技术,如指纹识别、面部识别等。尽管智能手机市场整体增长放缓,但在4G向5G过渡阶段,以及新技术的引入,仍将是半导体领域的重要市场。
13. 英飞凌电源管理及多元化市场事业部大中华区射频及传感器部门总监麦正奇认为,5G通信时代将带来更多变化。
14. 市场研究公司IC Insights预测,汽车电子系统将持续成为半导体终端市场中增长最强劲的应用,2019年销售额将增长6.3%,达到1620亿美元。
15. 格芯中国区总经理白农表示,自动驾驶、信息、娱乐、安全、模拟、连接等领域将成为快速增长的市场,而5G、射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将成为未来增长的驱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