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十大武器
,《新科学家》杂志日前列举了在未来战争中,能够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十大尖端武器。
1.智能武器
未来战场上将出现大批智能型武器,它们集光电传感、高速处理、人工智能于一体,具有与人类似的记忆、分析、综合能力,能适应战场环境和目标变化情况,并迅速做出反应。电脑会转译各种传感器送来的数据,以识别和锁定敌方目标,然后自动搜寻和消灭地面或者空中的敌人。
实战检验:目前正在研究的智能武器包括智能导弹、智能炮弹、智能飞机以及智能地雷。他们都具有自动搜索、识别、跟踪并进行优化处理,并根据目标特征选择最佳战斗方式的特点。
局限性:这种武器不能迅速可靠地识别敌方部队、中立者或者友军目标,比如平民、野牛、树木或者拖拉机;这套系统需要人类控制并进行时时监测;另外,这种武器容易遭到攻击,如果发生故障可能造成敌我双方无差别攻击,对己方造成伤害。
2.高能武器
激光的能量高度集中,它比太阳亮200亿倍,足以摧毁任何坚固的目标。高能武器以每秒30万千米的光速在空中传播,瞄准射击时不需计算提前量,可以打击数千公里以外的敌方目标。除此之外,它还能拦截飞行物体和弹头,点燃燃料或者引起爆炸。
3. 失能武器
近年来各种局部战争的形势错综复杂,有时候只需要将拥挤的人群驱散即可,不需要对人们造成伤害。于是,非致命性的失能武器应运而生。这种3毫米的放射束刚好是人体皮肤可以吸收的最多微波量,人被击中后会在5秒钟之内产生强烈痛感。因此,如果被击中者还能跑动的话,一定会以“超音速”的速度逃走。
4.信息战武器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着整个世界进入信息时代,使信息战成为作战的主要样式。信息战的主要攻击目标就是敌方的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系统。电脑黑客可以通过发送计算机病毒,干扰作战指挥、武器控制系统或直接摧毁计算机硬件等手段,导致敌方网络系统彻底瘫痪。
5.核武器
核武器又称原子武器,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能量产生巨大爆炸作用的大规模杀伤武器。核弹是现在世界上破坏力和杀伤力最强的武器,也是军事打击的终端武器。目前,很多国家一枚弹道导弹可以携带一枚或者多枚核弹头。
6.纳米武器
纳米技术是在0.1~100纳米的尺度空间内研究电子、原子、分子的内在运行规律和特生的崭新技术。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微机电系统的初步成功,为军事科技工作者研制纳米武器奠定了物质基础。他们尽情发挥想像力,研制出千奇百怪的战场“精灵”。
7.基因武器
现在已经有人提出并在实施“基因武器”计划。基因武器是指在分子或基因水平上对敌方人员或动植物直接造成危害,或利用生物技术遗传工程、重组DNA或其他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调控、构建和改造微生物及其毒素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物武器。
8.高超音速航天器
高超音速飞机从美国的机场起飞,在不到两小时内就能到达世界上的任何角落。为了能够达到高超音速,这种飞机只能使用超音速冲压喷射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只能在地球稠密大气层中使用。它要靠吸收空气中的氧气转化成燃料燃烧产生动力,推动飞机达到高超音速。
9.太空武器
相对于地面来说,太空处于绝对高度。自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后就有人预言,谁控制外层空间就控制了战争主动权。因为太空武器能够看清、击败包括地面上的、空中的或者近太空中的任何敌人。
10.环境武器
所谓环境武器,是指通过利用或改变自然环境状态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以达到战胜或危害敌人作战行动的武器。这类武器往往以自然灾难的外貌出现,比如地震、流星、海啸和雪崩等方式。因此有不少科技发达国家正在研究制造大规模人造灾难的方法,用于打败敌对国家。
人工智能有哪些特点?
人工智能(AI)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自主性:AI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进行学习、推理和决策,而无需人类的干预和控制。
自适应性:AI系统能够根据环境和数据的变化,调整和优化自身的模型和策略,以适应不同的任务和场景。
智能交互:AI系统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等技术,与人类进行智能交互,提供更加友好和便捷的用户体验。
大数据处理能力:AI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可以处理大量复杂的数据,挖掘其中的规律和价值。
学习能力:AI系统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可以从数据中学习知识和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性能和能力。
实时响应:AI系统可以实时响应和处理各种任务和问题,提高决策和执行的速度和效率。
高度集成:AI系统可以集成多种技术和算法,实现多任务和多领域的智能应用。
模式识别:AI系统擅长识别复杂数据中的模式和关系,从而实现预测、分类、聚类等功能。
错误容忍性:AI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容忍输入数据的不完整和噪声,依然能够进行有效的推理和决策。
并行处理能力:AI系统可以利用并行计算和分布式计算技术,提高计算和处理的速度和规模。
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系统的具体特点可能因应用领域、技术方法和发展阶段而有所不同。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AI系统的特点和能力将会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人工智能具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从人工知识表达到大数据驱动的知识学习技术。二是从分类型处理的多媒体数据转向跨媒体的认知、学习、推理,这里讲的“媒体”不是新闻媒体,而是界面或者环境。三是从追求智能机器到高水平的人机、脑机相互协同和融合。四是从聚焦个体智能到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群体智能,它可以把很多人的智能集聚融合起来变成群体智能。五是从拟人化的机器人转向更加广阔的智能自主系统,比如智能工厂、智能无人机系统等。
据了解,国际普遍认为人工智能有三类“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还有超级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就是利用现有智能化技术,来改善我们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些技术条件和发展功能。强人工智能阶段非常接近于人的智能,这需要脑科学的突破,国际上普遍认为这个阶段要到2050年前后才能实现。超级人工智能是脑科学和类脑智能有极大发展后,人工智能就成为一个超强的智能系统。从技术发展看,从脑科学突破角度发展人工智能,现在还有局限性。《规划》中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受脑科学启发的类脑智能机理综合起来的理论、技术、方法形成的智能系统。
跟以往相比,新一代人工智能不但以更高水平接近人的智能形态存在,而且以提高人的智力能力为主要目标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跨媒体智能、大数据智能、自主智能系统等。在越来越多的一些专门领域,人工智能的博弈、识别、控制、预测甚至超过人脑的能力,比如人脸识别技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