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2到6岁儿童语法结构的发展趋势

简述2到6岁儿童语法结构的发展趋势

    (一)句型从不完整句向完整句发展

    儿童最初的句子结构是不完整的。儿童的不完整句大多发生在2岁以前,主要是单词句和双词句。大约2岁以后,儿童逐渐出现比较完整的句子。完整旬的数量和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到6岁左右,儿童98%以上使用完整句。完整句又可以分为简单句和复合句、陈述句和非陈述句、无修饰句和修饰句。

  1.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简单句是指句法结构完整的单句。从2岁以后,简单句逐渐增加。我国近年来的许多研究都表明,学前儿童主要使用简单句。发展的趋势是,简单句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复合句逐渐发展,但总的来说,学前儿童使用简单句的比例较大。学前儿童使用简单句的主要类型有:主谓结构句,如“宝宝睡觉”。谓宾结构句,如“坐车车”,“找妈妈”。主谓宾结构句,如“宝宝坐车”。主谓双宾结构句,如“阿姨给宝宝糖”。

    儿童复合句的主要特点首先是数量较少,比例不大。学前初期,复合句的比例相当小,虽然复合句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到学前晚期,仍然在50%以下。其次是结构松散,缺乏连词,只是简单句意义上的结合,如“妈妈上班,我上幼儿园”。第三,联合复句出现较早,偏正复句出现较晚。复合句包括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学前儿童比较容易掌握联合复句。学前儿童的联合复句中主要是并列复句,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偏正复句反映比较复杂的逻辑关系,学前儿童较难掌握。学前儿童常用的偏正复句主要有条件复句、因果复句、转折复句(转折复句主要出现在4岁以后)。

  2.从陈述旬到非陈述句

  儿童最初掌握的是陈述句。在整个学前期,简单的陈述句仍然是基本的句型,学前儿童常用的非陈述句有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

    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儿童最初说的句子是没有修饰语的。如“宝宝画画”、“汽车走了”。2—3岁儿童的语言有时出现一些修饰语的形式,如“大灰狼”、“小白兔”,但是实际上他们是把修饰词和被修饰词作为一个词组来使用的,在他们的心目中“大灰狼”就是“狼”,不论那是大狼还是小狼。 

朱曼殊等的研究发现,2岁半儿童已经开始出现一定数量的简单修饰语,如“两个娃娃搭积木”。3岁儿童已开始出现复杂修饰语,如“我玩的积木”。2岁儿童运用修饰语的仅占20%。3岁到3岁半是复杂修饰语句的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到4岁,有修饰的语句开始占优势。

    (二)语句结构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1.句子结构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

    (1)表达内容的分化

    学前儿童早期,语句表达情感的、意动的(语言和动作结合表示意愿)和指物的(叫出物体名称)三个方面的功能紧密结合而不分化,表现为同一句话,在不同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语义。2岁和2岁半的儿童经常是边做动作边说话,用动作补充语言所没有完全表达的意思,以后逐渐分化。

    (2)词性的分化

    学前儿童早期的语词不分词性,表现为将名词与动词混用,例如“嘀嘀叭叭呜”既可当名词表示“汽车”,又可当动词表示“开车”。以后才逐渐分化出名词和动词等词性。

    (3)结构层次的分化

    学前儿童最初使用主谓不分的单词句、双词句,以后才发展到出现结构层次分明的句子。这主要是由于其认知水平低下,因为学前儿童早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混沌不分化的,不能细致地分析事物的特征和细节,所以不能掌握相应的描述事物特征和细节的话语,从而犯语法错误。随着年龄的增长,句子表达的内容、词性和结构层次才逐渐分化。

    2.句子结构从松散到逐步严谨

    最初的单双词句只是一个简单的词链,不是体现语法规则的结构。学前儿童最初的句子不仅简单,而且常常不完整,漏缺句子成分或句子成分排列不当。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句子日趋完整和严谨。

    3.句子结构从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学前儿童最初的语句结构不能分出核心部分和附加部分,只能说出形式上千篇一律的、由几个词组成的压缩句。稍后能加上简单修饰语,再后来加上复杂修饰语,最后达到简单修饰语和复杂修饰语的灵活运用和语句中各种成分的多种组合。学前儿童句法结构的发展在4岁—4岁半之间较为明显,5岁学前儿童语句结构逐渐完善,6岁时水平显著提高。

    (三)句子的含词量不断增加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说话所用的句子有延伸的趋势。也就是说,句子的含词量逐渐增加。研究表明,3—4岁学前儿童以含4—6个词的句子占多数,4—5岁学前儿童以含7—10个词的句子占多数,5一6岁的学前儿童多数句子含有7—10个词,同时也出现了不少11一16个词的句子,但3个词以下和16个词以上的句子在学前儿童期较少出现。

hibernate框架的好处

一、Hibernate是JDBC的轻量级的对象封装,它是一个独立的对象持久层框架,和App Server,和EJB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Hibernate可以用在任何JDBC可以使用的场合,例如Java应用程序的数据库访问代码,DAO接口的实现类,甚至可以是BMP里面的访问数据库的代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Hibernate和EB不是一个范畴的东西,也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

二、Hibernate是一个和JDBC密切关联的框架,所以Hibernate的兼容性和JDBC驱动,和数据库都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和使用它的Java程序,和App Server没有任何关系,也不存在兼容性问题。

三、Hibernate不能用来直接和Entity Bean做对比,只有放在整个J2EE项目的框架中才能比较。并且即使是放在软件整体框架中来看,Hibernate也是做为JDBC的替代者出现的,而不是Entity Bean的替代者出现的,让我再列一次我已经列n次的框架结构:

传统的架构:

1) Session Bean <-> Entity Bean <-> DB

为了解决性能障碍的替代架构:

2) Session Bean <-> DAO <-> JDBC <-> DB

使用Hibernate来提高上面架构的开发效率的架构:

3) Session Bean <-> DAO <-> Hibernate <-> DB

就上面3个架构来分析:

1、内存消耗:采用JDBC的架构2无疑是最省内存的,Hibernate的架构3次之,EB的架构1最差。

2、运行效率:如果JDBC的代码写的非常优化,那么JDBC架构运行效率最高,但是实际项目中,这一点几乎做不到,这需要程序员非常精通JDBC,运用Batch语句,调整PreapredStatement的Batch Size和Fetch Size等参数,以及在必要的情况下采用结果集cache等等。而一般情况下程序员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因此Hibernate架构表现出最快的运行效率。EB的架构效率会差的很远。

3、开发效率:在有JBuilder的支持下以及简单的项目,EB架构开发效率最高,JDBC次之,Hibernate最差。但是在大的项目,特别是持久层关系映射很复杂的情况下,Hibernate效率高的惊人,JDBC次之,而EB架构很可能会失败。

4、分布式,安全检查,集群,负载均衡的支持

由于有SB做为Facade,3个架构没有区别。

四、EB和Hibernate学习难度在哪里?

EB的难度在哪里?不在复杂的XML配置文件上,而在于EB运用稍微不慎,就有严重的性能障碍。所以难在你需要学习很多EJB设计模式来避开性能问题,需要学习App Server和EB的配置来优化EB的运行效率。做EB的开发工作,程序员的大部分精力都被放到了EB的性能问题上了,反而没有更多的精力关注本身就主要投入精力去考虑的对象持久层的设计上来。

Hibernate难在哪里?不在Hibernate本身的复杂,实际上Hibernate非常的简单,难在Hibernate太灵活了。

当你用EB来实现持久层的时候,你会发现EB实在是太笨拙了,笨拙到你根本没有什么可以选择的余地,所以你根本就不用花费精力去设计方案,去平衡方案的好坏,去费脑筋考虑选择哪个方案,因为只有唯一的方案摆在你面前,你只能这么做,没得选择。

Hibernate相反,它太灵活了,相同的问题,你至少可以设计出十几种方案来解决,所以特别的犯难,究竟用这个,还是用那个呢?这些方案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他们的运行原理有什么不同?运行效率哪个比较好?光是主键生成,就有七八种方案供你选择,你为难不为难?集合属性可以用Set,可以用List,还可以用Bag,到底哪个效率高,你为难不为难?查询可以用iterator,可以用list,哪个好,有什么区别?你为难不为难?复合主键你可以直接在hbm里面配置,也可以自定义CustomerType,哪种比较好些?你为难不为难?对于一个表,你可以选择单一映射一个对象,也可以映射成父子对象,还可以映射成两个1:1的对象,在什么情况下用哪种方案比较好,你为难不为难?

这个列表可以一直开列下去,直到你不想再看下去为止。当你面前摆着无数的眼花缭乱的方案的时候,你会觉得幸福呢?还是悲哀呢?如果你是一个负责的程序员,那么你一定会仔细研究每种方案的区别,每种方案的效率,每种方案的适用场合,你会觉得你已经陷入进去拔不出来了。如果是用EB,你第一秒种就已经做出了决定,根本没得选择,比如说集合属性,你只能用Collection,如果是Hibernate,你会在Bag,List和Set之间来回犹豫不决,甚至搞不清楚的话,程序都没有办法写。